,2018年11月30日,经教育部批准正式设立,学校标识码为4144014655。学校坚持,倡导“唯实求精”,致力于培养本科及以上层次具有国际视野、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水平工程师、设计师等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正式设立四年来,学校坚持落实国家重大发展的策略的迫切需要;落实中央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探索发展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高等教育;积极探索优化广东、深圳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补齐高层次创新型应用技术人才短板。
学校着力建设面向国家和地方发展需要的,以工学为主,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医学、文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并慢慢地发展和优化学科布局。
在数字化网络设备、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与零部件、机器人、精密制造设备、新型材料、新能源汽车、生命健康和创意设计等领域,生长和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
——光学工程、物联网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三大重点建设学科,成功入选广东省重点学科建设名单。
——专业建设呈现专精特新特征。与华为联合建设未来技术学院,聚焦5G、人工智能、鸿蒙系统开发,打通产业与人才教育培训链条。
并根据学校发展及教学需要,设置质量和标准学院、聚龙学院(创新创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社科学院)、体育与艺术学院。
学校全球揽才,组建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符合常理、校企互通的以工程院院士、国家级高端应用型人才、企业技术精英及海归人才领衔的高水平、国际化、专业化师资团队。
现有专任教师400余人,其中教授91人(含讲席教授和特聘教授)、副教授130人、助理教授146人,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261人。学院学科带头人均由国内外同行公认的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担任。
专任教师中47%拥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具有博士学位且有5年以上企业技术实践经验的教师占比近40%。
2022年,学校迈入独立招生的第四年,正式形成了从大一到大四完整的普通本科学生梯队,在校生人数近10,000名。
学校设置通识课、专业基础课、技术课、技能实践课和国际课五类课程模块,其中实践性课程学分超过60%,“课程实验+企业实习+项目实践+科创竞赛”一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初具特色。
“项目学习”促教促学促赛,打开创新创业创造之门。建校以来,学校资助学生创业项目136项,项目涵盖教育培训、文化创意、信息技术、医疗器械、机械制造等多方面,经费达1744万元,学生在实践项目中申请专利80项,学生创业园已孵化学生初创企业26家。
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竞赛等获奖情况逐年增加,2020-2022年共获得省级以上奖项500余人次。
学校位于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校园自然环境优美,背靠田头山、马峦山,周边环绕坪山河湿地公园、横塘水湿地公园和田头河湿地公园,坪山河及其支流穿境而过。
公共教学楼建筑面积约5.2万平方米,各类型教室共220间,其中报告厅16个,智慧教室50间,可满足1.9万学生上课需求。
图书馆建筑面积约7.5万平方米,为全国高校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整体外形近似“学士帽”,墙面外观设计理念源自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单支斗替”,形成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
学校充分借鉴德国、瑞士等国家的应用技术大学办学经验,紧密对接深圳及珠三角本土产业,结合企业实际技术需求,注重校企合作联合项目研发,积极地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人才教育培训,目前已与华为、腾讯等近百家有名的公司开展项目研究。
通过深化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搭建高水平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科研平台,先后建成省级、市级平台9个,为学科发展、专业建设、人才教育培训提供条件支撑。
学校积极拓展国内外学术科研合作渠道,主办、承办多项大型学术会议,推动科研合作与交流;设立高端综合性学术论坛“技大讲坛”,紧密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与定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演讲,聚焦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前沿,探讨关键技术难题,分享新技术应用成果。
学校始终坚定研究技术型办学方向,坚持以高水平科研支撑学校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多名教师在顶尖学术杂志和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
自筹建以来,学校持续推进国际化先导战略,打造办学新范式和新标准,明确把引进国外优质应用型教育资源,作为推动学校高位起势的重要路径。
截至目前,深技大国际合作伙伴已覆盖17个国家和地区,与68所国内外高校、机构签署合作协议,共建6个国际联合实验室,15批次309名学生出国交换交流。
学校注重发挥本土产业优势,积极探索与区域发展融合联动、与高科技企业互促双赢的发展机制,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体系,实现产教深度融合。
截至目前,与华为、腾讯、中芯国际、科大讯飞等230余家有名的公司达成深度合作协议,开展校企合作项目151项,联合共建实验室12个、实习实践基地40个。
2020年7月11日,学校技术成果产业化中心正式成立,探索成果转化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促进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为目标,推动产、学、研、资、介等各类创新主体互相融合,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金融支持”的创新成果转化链条,持续稳定支持学校科研人员进行后续科研和成果产业化工作。
学校科研平台均向社会开放。先进材料测试中心拥有国内领先的大型科研设施和仪器,为校内外提供科研测试、培训及技术开发服务。比亚迪、TCL等多家企业利用学校先进仪器,进行碳化硅晶体切割、LED热阻测试、紫外杀菌灯测试、银胶电导率测试、3D打印样品等研究工作。交通、车辆领域科研平台为行业提供相关检测、开发和业务咨询服务,为坪山、龙华、大鹏等地提供交通治理与改善服务。
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地方、面向周围,承接深圳“双区建设”的强大发展动能和开放势能,到2025年,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推进学科发展与深圳优势产业形成互哺与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