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我留意到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与教育部在产业高质量发展结构调整的人才教育培训方面频频发声,其中新兴专业的布局备受瞩目。面向未来高科技领域发展布局新兴专业,无疑是极具前瞻性的举措,能有效填补未来人才缺口,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从这个方面看,新兴专业的发展前途十分广阔。
国家新布局的专业,当下人才需求旺盛,毕业生就业有保障。据第三方机构调查数据预测,多个新工科专业的就业率有望达到 95% 以上,着实值得重点关注。
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这是国家基于低空经济发展全面开设的新专业,毕业生授工学学位。它融合力学、电子信息、自动化、计算机等基础学科以及航空器适航技术等前沿学科,是典型的交叉性专业,旨在培养现代信息化航空人才。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已在多地启动,北京、广州等地都发布了相关规划,空中短途运输、低空外卖配送等领域也已落地。目前仅有少数高校开设此专业,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对学校设备和培养要求颇高。
智能视觉工程专业:作为 2024 年公布的新工科类专业,它是电子信息领域的细分专业,顺应了大数据和AI发展需求。该专业融合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图像处理等多领域知识,研究成果可应用于航空航天、智能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比如无人驾驶技术中的智能视觉识别,以及医疗器械的医疗诊断分析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已率先开设此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涵盖互联网公司和航空航天企业,薪资待遇可观。
电子信息材料专业:从教育部 2024 年本科目录表可知,华东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开设了这个专业,专注于新型材料研究。它主要研究开发用于电子和光电设备的新型材料,聚焦半导体制造等方向,符合国家战略发展。与单纯材料学专业相比,它定位更明确,主要服务于半导体行业,解决芯片材料问题。该专业培养模式特殊,倾向于培养本硕连读学生,本科毕业后读研,工作前途更佳。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目前仅有 20 余所高校开设,属于能源与动力工程类细分专业。在国家 “双碳” 目标下,发展新能源并实现高效储备利用至关重要。例如新能源电车锂电池的储能研究,各大企业都投入了大量资源。该专业就业范围广,除传统电力企业外,电池企业和新能源企业都是好去处,高品质人才供不应求。
总的来说,这四个新工科专业都是针对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布局的,未来十年堪称朝阳专业。不过,新兴专业也有其挑战,开设时间短,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尚不成熟,要一直摸索完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更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探索知识,适应专业发展需求。